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招生)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招生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更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系。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文/《在线学习》主笔 刘增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韩锡斌

今年麦收时节,我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大地上,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景象:一台台无人驾驶收割机轰隆作响,穿梭在金色麦浪里。用农民的话说就是,“遥控一按,机器一响,吃着西瓜就把活干了。”

日前,在谈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韩锡斌首先从农业数字化谈起。他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编制组组长、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产业变革引发职教数字化转型

在线学习

职业教育是离产业最近、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更重视现场,强调一线,而数字化更多与线上学习、数字资源相联系。那么,为什么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韩锡斌:首先,正是因为职业教育是离产业和经济发展最近的一类教育,所以才更需要数字化,更需要内容体系的数字化以及办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数字化。

当前产业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数字产业化,二是产业数字化。前者已经发展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后者由于我国一直在大力助推产业数字化,各行业产业的数字化程度也已经很高。今年夏季,各地麦收都开启了 “无人”模式。在收割机内装入了一台“智慧大脑”,通过无人驾驶系统与导航辅助,操作人员仅需一部手机即可轻松完成小麦收割、掉头、卸粮等作业。既然产业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必然要求离产业最近的职业教育在内容体系等方面实现数字化。同时,也正是因为离产业最近,职业教育才要开门办学,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专兼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

其次,职业教育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承担着更多终身教育的职责。要使大量的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员工等接受教育,要持续不断地提升广大民众的终生学习能力,职业教育就必须建立在数字化之上。

第三,教育公平的需要。多年来,我们团队做过大量调研,中职和普通高中相比,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数字化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中职和普通高中之间的差距更大。这是一个一定要补上的短板,否则就会形成新的数字鸿沟和教育不公平。

三大工程奠定职业教育数字化基础

在线学习

您一直在参与职教信息化工作,在您看来,职教信息化发展至今取得了哪些成就?

韩锡斌:自2010年至今,经过10多年的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硕果累累。具体表现为,职业院校信息化支撑条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赋能教学与学习模式不断革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持续提升、信息时代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建设初见成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三大工程,它们直接推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其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启动,建设方式是围绕某专业,由一所高职院校牵头,联合10多所高职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共同研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财政对每个专业投资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现在,各专业资源库基本建立起来,都已整合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中。通过资源库建设,教师队伍的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该赛事创办于2010年, 2018年该赛事调整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院校参与区域覆盖面不断扩大,赛项设置实现专业全覆盖。该赛事对职业教育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我认为是前所未有的。

三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该规范由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同年7月,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项目启动。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修订版《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在《规范》的指导下,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推进,避免了盲目无序的发展。《规范》的颁布与实施,提升了职业院校基础设施水平,推动了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提升了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学生学习能力是最大挑战

在线学习

您认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韩锡斌:第一,就学生而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所以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具备数字素养外,《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专门提出,学生要具有信息化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对职校学生又多了一项要求。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事实,高职尤其是中职学生,是同年龄段学生中学习能力、自我动机激励水平较弱的一批孩子,对他们还要提出比普通高校学生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我的学生做课题研究,每次去职业院校尤其是去中职调研,回来后都会很沮丧。我对他们说,不能简单地只看文献、看理论,只有到一线去,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教,才知道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多大。

就教师而言,做一个合格的职业院校教师是很不容易的,需要集四种角色于一身,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二是技师或者工程师即双师,三是必须具有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四是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要知道,从教师来源看,绝大多数硕士生、博士生就业能去普通高校就不会去职业院校,甚至能去中小学也不会去职业院校。所以,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

第二,从资源角度看,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是强调实验实训实习,我称之为“三实”。由于很多的现实场所尤其是很危险的现场是教学中无法提供的,这就需要虚拟仿真。虽然现在各类教育都在使用虚拟仿真,但目前最急需的是职业教育,而这恰恰是职教信息化中的一大难点。如何利用虚拟仿真训练学生的能力,并且当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能很容易地迁移到真实的工作场景,这是巨大的挑战。现在比较成功的例子是驾驶模拟器,飞行员训练几千个小时后,就能很容易适应真实环境。事实上,职业院校现在的虚拟仿真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小儿科。

为什么虚拟仿真效果很好,却资源奇缺、无法大面积推广呢?因为其成本非常高昂,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条可行的产业化、商业化路径,这里有教育学问题,也有社会各方协同包括经济利益等问题。当然,不仅是中国如此,这在全球也是一个难题。

第三,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看,这些年我国一直在推进混合教学,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客观讲这种教学仍然是形式上的混合教学,真正数字化转型意义上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案例并不是很多,可以说一切还在路上。

数字化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

在线学习

您认为,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应该抓住哪些重点呢?

韩锡斌:第一,认识要到位,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政策制定者、教育实践者、学习者、研究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一定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是什么。简单来说,信息化是技术推进视角,而数字化是教育推进视角。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效率和质量,原有的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流程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标准化体系。而数字化是流程再造,是真正的颠覆。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更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优化和转变教育机构的运营方式、战略方向和价值主张,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系。在此转型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课程、专业、学校的掌控权将逐步增加,办学机构借助互联网对社会资源调用能力将逐步增强,教育将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新的价值,助力人人享有出彩人生的目标。

第二,要理性看待数字化转型。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数字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盲目跟风,不要热衷于追捧一些新名词、新概念。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自身的现状,明白出发的起点,找准发展的方向。

第三,要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不论是基础设施提升,数字资源、教师队伍建设,还是教学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都要形成适合学校自身的可行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尤其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数字化落地应用的问题,最终迈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2年7月刊(总第83期)

精彩活动

精品悦读

学术精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招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辅导网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招生)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