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研究生(福州大学研究生院)



福州大学研究生,福州大学研究生院

1

研究内容

钙钛矿量子点(PQDs)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电化学发光(ECL)发光体,由于其良好的ECL活性、窄的ECL光谱和易于制备而备受关注。然而,用于ECL传感的PQD主要继承自作为强荧光(FL)发光体制备的PQD,这将限制用于传感的高度ECL PQD的发现,因为ECL和FL之间产生激发态发光体的机制非常不同。

福州大学池毓务教授首次提出通过优化合成条件来合成PQD用于ECL传感,而不是基于FL的分析。结果显示,Cs4PbBr6@CsPbBr3PNAs的ECL活性比主要的3D(CsPbBr3)PQD高得多(>4倍)。Cs4PbBr6@CsPbBr3PNAs应用于双酚A(BPA)的ECL传感,显示了高电化学发光PQD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前景。相关工作以“Highly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Cs4PbBr6@CsPbBr3 Perovskite Nanoacanthosphe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Sensing Bisphenol A”为题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2

研究要点

要点1.作者研究并优化了前体溶液的体积、CsBr和PbBr2的浓度、封端试剂的量和合成反应温度等几个关键因素对ECL活性的影响,以获得理想的PQD用于传感。在优化合成条件的基础上,合成了有机介质中具有高ECL活性的Cs4PbBr6@CsPbBr3PQD纳米球。

要点2.作者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等多种技术表征具有独特形貌的Cs4PbBr6@CsPbBr3PQD PNAs,其中Cs4PbBr6为核心,CsPbBr3为外壳。获得的Cs4PbBr6@CsPbBr3PNAs的ECL活性比主要的3D(CsPbBr3)PQD高得多(>4倍)。

要点3.Cs4PbBr6@CsPbBr3PNAs已应用于双酚A(BPA)的ECL传感,显示了高电化学发光PQD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前景。

BP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化学品,广泛用于生产聚碳酸酯(PC)塑料和环氧树脂等聚合物。然而,BPA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可导致内分泌紊乱,并与许多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如改变男性和女性的生殖道发育,增加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易感性,降低生育能力和免疫功能,并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甲状腺和肝脏功能紊乱。在婴儿奶瓶、食品罐内衬、饮料容器和销售收据中使用含BPA的塑料,可能不可避免地导致微量BPA泄漏到婴儿奶、罐装食品和饮料中,从而对人类,特别是婴儿和儿童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因此,用简单而灵敏的传感方法检测这些类型塑料制品中的微量BPA泄漏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表明Cs4PbBr6@CsPbBr3有机介质中的钙钛矿纳米棘皮球(PNAs)在ECL检测BPA等有害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

研究图文

图1.(A)在白光下拍摄的PQD修饰GC电极照片;(B)在紫外光下拍摄的PQD修饰的GC电极的照片;(C)在含有0.05 M BMIMPF6的乙腈中存在2 mM TPrA的情况下,获得PQD修饰的GC电极(曲线a)和裸GC电极(图b)的循环伏安图和(D)ECL强度与电势的关系图。电势扫描速率为0.1 V/s。

图2. 前体溶液(A)的体积、CsBr和PbBr2(B)的量、前体溶液中OA和OAm(C)的体积以及制备温度(D)对PQD的ECL强度的影响。在含有2 mM TPrA共反应物和0.05 M BMIMPF6支持电解质的乙腈溶液中测试PQD修饰的GC电极的ECL。电位扫描速率为0.1 V/s。

图3. 获得的照片Cs4PbBr6@CsPbBr3在白色(A)和UV(B)光下的PNAs,以及Cs4PbBr6@CsPbBr3甲苯中的PNAs。

图4. (A)Cs4PbBr6@CsPbBr3 PNAs(a)、CsPbBr3(b)和Cs4PbBr6(c)的ECL活性。(B)Cs4PbBr6@CsPbBr3 PNAs(a)、CsPbBr3(b)和Cs4PbBr6(c)的FL活性。(C)Cs4PbBr6@CsPbBr3 PNA修饰的GC电极在明场(a)下开路和在暗场(b)下施加+1.2 V时的照片。(D)Cs4PbBr6@CsPbBr3 PNA的ECL(a)和FL(b)光谱。

图5. 发出绿光的ECL路线和FL路线示意图Cs4PbBr6@CsPbBr3PNA。

4

文献详情

Highly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Cs4PbBr6@CsPbBr3 Perovskite Nanoacanthosphe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Sensing Bisphenol A

Ruifen Sun, Xiumin Yu, Jie Chen, Weiwei Zhang, Yun Huang, Jingcheng Zheng, Yuwu Chi*

Anal. Chem.

DOI: 10.1021/acs.analchem.2c03494

版权声明:「崛步化学」旨在分享学习交流化学、材料等领域的最新资讯及研究进展。编辑水平有限,上述仅代表个人观点。投稿,荐稿或合作请后台联系编辑。感谢各位关注!

福州大学研究生(福州大学研究生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辅导网 » 福州大学研究生(福州大学研究生院)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