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大于努力——考研中哪些才是“好”专业



选择大于努力——考研中哪些才是“好”专业

中国教育在线和快手教育联合推出了“规划未来——明师说”节目,节目会邀请高校教授一起来聊一聊高考、考研、出国留学等升学规划相关的话题。

本期节目,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任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与东南大学教授孙莉玲就“选择大于努力——考研中哪些才是“好”专业”话题展开了对话与交流。

因篇幅较长,直播内容将分为上、下篇推送,敬请关注。

主持人介绍

任蕾 :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辑

王云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嘉宾介绍

孙莉玲:东南大学教授

任蕾:直播开始前,王教授建议给今天的主题“好”加上引号,想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王云海:“好”其实是相对的,父母和老师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和学生认为的好。前20年大家都说金融就业好、工资高,但是金融并不适合所有学生。

所以今天从考研的角度讲,我把“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好考的、好上岸的、好学的、进到研究生阶段后容易毕业的,另一类是好就业的、能就好业的。

为了严谨一些,所以建议加上引号。

孙莉玲:我非常赞同王老师把“好”加上引号,“好”的主观性非常强,适配性也非常强。

从主观性来讲,每一个人基于自己的职业价值判断以及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可能会有关于“好”的基础的判断。

从适配性来讲,它可选择的要素就更多了,比如说和个人的基础的适配性、上岸的适配性、未来就业的适配性,未来就业这方面还存在着在哪个区域、哪个行业就业,这些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好”的主观判断。

任蕾:“好”真的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老师认为的好专业、家长认为的好专业、学生认为的好专业并不一定都是统一的。感谢王教授给出的建议。

为什么跨专业考研?高考志愿兴趣未能满足与未来就业的考虑

任蕾:孙老师您带过这么多学生,在考研阶段,学生跨专业的情况多吗?

孙莉玲:这就涉及到了研究生专业细分的问题,研究生专业和本科专业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本科生一共有12个门类,研究生多了一个交叉学科门类,而且其中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本科生更加强调宽基础、宽领域,而在硕士阶段相对聚焦一点,到博士阶段就更加聚焦一点了。

因此回答任总刚才说的跨专业的问题,那么到底这个专业的跨度有多大,上期直播中我说到,我们要讲学科与学科之间内在的机理性,能不能找到相应的培养点,然后再来确定跨专业的问题。比如,我有一个学生本科是学艺术学的,但是他硕士考了工业设计,如果单纯从学科代码来看,这个跨度很大,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强调内在的学科机理。

王云海:我从两个方面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在上期直播中我提到新东方做了2022年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其中跨专业的研究生比例在48%左右,这个数据统计的可能是771个本科专业,属于最小的专业类别,不是12个学科门类和92个本科大类,所以从大类来看,真正跨专业的并不多。

第二个,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看中专业的融合和交叉。我认识的一个学生,本科读的中山大学的数学,研究生考取了中山大学的金融,博士考取了南洋理工大学的金融,他最后入职了人民大学的财政金融系当老师,我觉得他跨专业就跨的很成功。

任蕾:这位同学从数学转到金融,实际上是从理学转到了人文社科类。从理工类往人文社科类转相对要容易一些,反过来难度会比较大,所以新东方统计的跨专业,可能指的是特别细的专业类别,实际上还是在一个学科大类里面,否则成功率就会很低了。

学生跨专业考研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孙莉玲:在我接触到的专业跨度非常大的学生中,大多与他在本科选专业的志愿兴趣未能得到一定满足有着比较大的关联。

王云海:我们做过调研,许多学生认为在大学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父母和老师起到的作用比较大,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到大四学年很多学校开了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清楚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可能会思考未来如果读研究生能不能换一个专业,从主观上来讲,个人的规划更强了,所以他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更加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当然也要考虑到未来的就业。

我也举一个例子,北大教育学院本科是没有学生的,但是他招了北大、清华很多学物理、学化学,甚至学国际关系的本科生,因为这些学生在大学四年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教育行业,因此改去学了教育。

任蕾:两位老师说的挺对,可能除了一些打竞赛的孩子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扎的特别深以外,许多学生可能就想着怎么提分,没有特别多的时间思考选专业的问题,所以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是在跟风或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而且没读这个专业之前,很多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在想象之中,真正开始读之后才感受到与想象中的差距比较大或不适合学这个。学生跨专业一方面可能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自己没能做主,另一方面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好”专业是相对的

任蕾:大家最终还是为了就业,可能现在很多大二大三的同学在想选什么专业,家长和学生局限于所处的领域,了解到的不如两位教授多,请两位说一下有哪些专业其实还不错?

孙莉玲:其实到了研究生阶段,已经不存在哪些专业特别难就业、特别好就业这种巨大的差异,但差异还是有的。

从总体大数据上来看,工科类专业更好就业,因为社会需求量比较大,而且可以直接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管理、文科这一些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度以及靶向性并不是那么强,有点像咱们所说的万金油,就会造成一种“你不是那个不可或缺的人”的情况,尤其在经济环境下行、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压缩更多的是管理、人力资源等岗位,这一定会给相应专业的同学带来就业困难和压力。

前两天我给浙江一家单位做了一个数字经济人才的白皮书,数字经济既包括了原有产业的数字化,也包括了数字的产业化,同时还包括政府的数字化管理,牵涉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根据白皮书里的统计,2020-2022年,全国数字经济新发岗位占全国总发岗位的比例接近23.5%,既然数字经济成为了我们经济转型的一个快速通道,那么跟它相应的专业肯定是比较好就业的。白皮书还牵涉了很多专业,比如机械、土木、制造业、嵌入式软件开发、电商运营、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软件、交互设计等。

关于哪些专业特别好就业和哪些专业特别不好就业,我想在研究生阶段如果专业足够精、探的足够深,那么在未来就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好的市场。

怎么去选择专业的问题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的去考虑某一个要素。

任蕾:原来很多人说不管什么专业,我一定要上985、211,那现在大家可能更关注到专业层面上来了,但是在整体经济状况和就业环境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到底什么是好专业大家又会很模糊,大家去考研还是为了增加就业筹码,希望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刚才听孙教授讲所谓数字经济并不是只与计算机有关,它包含的领域非常广,实际上各行各业在升级的时候都会用到计算机,也会有相关的专业来去和它进行交叉,那在这种产业升级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

王云海:我非常同意孙老师的看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外经贸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曾经一度超过北大清华,当时我们绝对是好学校、好专业。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好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产业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近两年可能是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相关产业比较好。

智联招聘2022年校招大数据显示,新零售、新能源的岗位增长率超过了400%,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工业自动化、新媒体、通信网络设备超过了200%,这个就与产业调整有关系。

我觉得还是要根据个人的情况、个人的能力、兴趣、本科所学的专业来考虑。但是我有一个建议,未来的社会是需要交叉学科、融合学科的,国家为什么设立交叉学科,而且越来越多,因为国家希望我们未来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当然我们也需要特别专的,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讲,往复合人才方向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我再举一个小例子,二十年前中国队在米卢的带领下唯一一次进入世界杯,当年有一个特别小的专业,但是就业情况特别好。米卢是塞尔维亚人,他来了之后,我们中超大概有4-5位南斯拉夫的教练,所以需要找塞尔维亚语翻译,当时只有北外开设了塞尔维亚语,那几年这个专业特别好就业。这个专业很小众,但时代可以造就英雄,其实只要把你的专业能力储备好,在你领域里能够做到前20%,一定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还是这句话——好专业是相对的。

孙莉玲:我非常赞同王老师刚才讲的所谓的好专业实际上就是你在你的本领域里是否站到了顶尖,是否抢到了起跑线。

直播间有一位同学说“只要能进体制内的就是好专业”,实际上体制内招收人员的时候涉及的专业面是非常宽的,既有文又有理又有工,那么你能否能在你自己的领域里做到最优秀?另外,如果你的学科背景比较多元,胜算率是会大很多的。

我们第13个学科门类是交叉学科,里面只有集成电路、网络安全这两个专业,但实际上在我们传统的学科设置里,很多都强调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比如我们学校机械学院里有一个方向叫纳米医学材料,如果这个学生高中时期学的是理科或选的是物理,本科学的是医学,他如果进入到我们机械学院的话,我们是非常欢迎的,因为纳米医学材料既牵手了医学,又牵手材料,同时还牵手到很多工程性的东西。

因此到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把本科阶段的宽泛、视野广先打破掉,再往另外一个更专的领域里面去,我觉得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任蕾:我也是一位大学生家长,如果孩子不排斥自己目前就读的专业,但方向很多、导师也很多,那他从什么地方去入手找相关信息或怎么去判断、确定自己的方向呢?

孙莉玲: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的方向就很细了,因为即使在同一个学院,可能都不知道对方研究的什么。比如我们学院很多老师都是做机器人的,一说到机器人大家可能只是有一个概念,实际上从做研究来讲的话,我们有做服务机器人的、有做教育机器人的,也有做工业机器人的。比如你跟着导师做的是工业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掏下水道的,如果你去应聘环保相关的企业,他一看你研究生阶段跟导师做的研究就是我们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一拍即合,基本上非常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专业。

我再举个例子,听到信息工程,大家可能会与通信、华为联系起来,但信息工程下边有一个专业方向叫水声专业,大家可能根本不知道。

那怎么样去了解?我建议学生去看所要报考的学院里的所有导师近5年发表的论文,他的论文一定是他当下的研究方向。学生通过3年或4年的本科学习,基本的科研素养已经培养起来了,这时候他对导师的研究内容是否是前沿的、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是否是能让自己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他基本能判断出来。

王云海:孙老师他们是工科学校,更注意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老师在企业中承担着大的课题和项目,能够了解到行业需求,这是理工科的一个优势。

那么在社会科学领域,除了孙老师刚才说的以外,因为研究生阶段的时间会比本科生稍微充裕一些,我个人建议学生要做职业访谈或职业认知实习,一定要去社会上了解一下社会对这个专业的需求能力,对这个专业的把握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听了一个教授的讲座,他说虽然大学会比中学好一些,研究生会比本科生又好一些,但是中国的学校还是跟社会有一些脱节。以终为始,我们最后还是要在职场上对自己的专业做到有兴趣、有能力、有价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辅导网 » 选择大于努力——考研中哪些才是“好”专业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